有癫痫病早期症状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自我设限,让自己活在一个圈子里,这样只是禁锢了我们自己而已,我们要学会突破自己,打破自我认知的牢笼,才会有更好的发展,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。
1
若是日日阅读我的公号“温佛佳的小屋”文字的朋友,可能还记得,佛佳最近在参加一个线上职业重塑课程。
或者更为直接地表述,是参与了一个线上微营理论及实践课。
课程已近三周,昨天坐在咖啡屋进行了阶段梳理。便想要谈一点感受给小屋的伙伴们听。
所有的感想,千言万语,汇聚成以下这段话:
“人活着,总是需要先能够打破边界,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边界。
前一个边界是外界给我们设定的限制和束缚,后一个边界则指的是自己的能力、野心和欲望可及和应及的范畴。
打破前者,为的是体验世界的丰富性,同时找到世界的可能性,打开眼界、提升格局。
找到后者,则是为了寻得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,获得谦卑、专注与平静。”
下面,我将对这段感悟,进行一点分解。
2
在开启这段40天的线上学习航行之前,就和自己作了约定:
一定要全身心投入,因为我们能够从一件事情中收获的多少,取决于我们的卷入程度。
既然决定了去做一件事,就认真努力去做好。
不然,不如不做。
我们的课程包括理论+微营实践两部分。
而正是有了上述与自己的协定,参与多期线上学习的我,也是第一次主动参与了微营实践。
所谓的微营实践,说的直接点,就是我们作为推广人员,利用各种资源与线上分销渠道,全身心投入到老师的微课推广过程中去。
第一次微营实践,于我而言,就是一个打破自己的原有边界,而后又不断确认自己的边界的过程。
何以言之?
3
说是打破边界,指的是对自我身份的打破,以及自我认知的破框。
我一直将自己定义为读书人,而读书人,是自带一种清高的。
清高,在这里不含任何贬义,而是与媚俗相对而言的。
理解这一点,我来分享两个小故事。
我的硕士生导师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学者,记得毕业那一年,谢师宴上,他老人家反复叮嘱我们,“我的弟子,一定要有骨气,不得去做阿谀奉承的人,你们是靠真才实学立身,而不是油嘴滑舌。”
导师口中的“油嘴滑舌”行为,自然包括知识付费时代的各种包装行为。他是反对包装的,“你觉得我行,你认可我,那我感谢,否则,我绝不会求你信任我。”
这就是读书人的清高。
今年5月,我参加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的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课程。李老师,算得上是儒雅的读书人。
和我的导师一样,也是6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。
记的课程最后,一位同学提问,谈了她自己的困惑。
她在花椒直播做主播,线上解答各种心理问题,收入靠网友的打赏维持。
她的困惑在于,是否有一些技巧能够让网友愿意为她的课程买单,愿意留下来,继续消费。也就是心理学变现的问题。
李老师听后,说他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的。
他从央视《心理访谈》节目退出,就是因为节目失去了原有的价值,不能让他真实展现自己。
“我的学员,哪里能够沦落到靠别人打赏来生存的地步?”他说,“要去做直播赚眼球,就别说是我的学生。”李老师半严肃半开玩笑地补充道。
你们看,这就是读书人的清高,骨子的不媚俗。
我是敬重的,也一直这样要求。
4
营销,其实本身就暗含了一种贬义。
于是,我一直是十分抗拒这种方式的。
直到加入这次职业训练营。
因为抱着最大程度去投入与体验的决心,于是开始打破自己的边界,想去看看互联网线上的世界究竟如何运转,也想要好好去体验一下是人生的多种可能性。
于是,破天荒地在朋友圈里推送海报,甚至主动给可能感兴趣的好友推荐课,甚至采用发红包的方式烦请微信群里的朋友去帮忙推广。
以上都是我以往不屑于去做的。
读书人,不求人。
有一个朋友发微信给我,雅雅,你是不是在做微商?
第一次,我不再介意这样的质疑,甚至没有去解释。
我只想打破自己的边界,全情投入到线上的世界中去。
当天上午,我们推广团队协同一心,实时交流互动,很快,我们的微营群就从1个迅速变为5个,人数也裂变到300多人。
全国各地的不认识的朋友,竟然在短短的时间里,汇聚到了一起,产生链接,那种线上的速度之快,让我很兴奋,那种感觉真是很奇妙。
而后的线上互动也给我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。
打破了外界给自福州看癫痫哪家好己的边界,我发现了互联网线上的多种可能性。
5
在打破边界的同时,我也开始思考并重新设定自己的边界。
我也发现,比起很多别的船务人员,她们愿意将所有的时间花在去构建虚拟的关系,去与不相干的人互动,而我自己呢,在佳木斯市那家医院看小儿癫痫病打破的同时,还是希望有所保留。
首先,我不愿意过度去“忽悠”、“讨好”。除非我觉得一个东西真是蛮棒,比如说课程,我打心底认可它,觉得用秦皇岛市羊角风有效医院户真能物超所值,否则,我还是不会过度去推广。
我对质量的关注,比对某些外在形式的关注,要高得多。
其次,相比去做个运营人员,源于我自己的积淀,我更愿意去开发一套属于我自己课程,而后分享给他人。
换句话说,比起营销,我更适合去做研发。而且也确实有一些自身的知识内容可以分享出去让人受益。
这些,让我更清楚地看到,比起纯粹的运营,我更愿意去做那个提供内容的人,去做老师,我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做。
于是,在不时打破边界的同时,我也决定将心定时收回来,关注自己所擅长,所喜爱,专注而谦卑地提升自己。
体验与专注共存,打破与回归并行。
这就是本次课程第一阶段我的收获。
愿小屋的伙伴们,也能多实践,多思考,多总结,不断成长。